随轩

技术之具身(embodiment,化身、体现)的多重层次

今天讨论课吴宁宁批评德雷福斯的“互联网不具身”观点,德雷福斯对“具身性”(embodiment)的理解是单调而片面的,他过分拘泥于人的现成身体,过于刻板地强调具身/不具身的二分。在他那里,具身性顶多只有一种程度上的单调差别(比如学习的七个阶段)。而在我看来,具身性不仅有程度的差别,更有种类、维度的差异。网络在有些方面确实不那么具身,比如网上聊天在有些方面比不上面对面聊天充实,但这种差异不能以简单的 …

为何投放广告

大家是不是发现在博客侧边栏中出现了“广告”?这是我半夜鼻炎发作睡不着时加上的~ 当然,贴广告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为什么要贴广告呢?首先,当然,广告是可以赚钱的。现在我维持这个博客的运行,主机费加域名费,每年大约300元。虽然我不在乎钱财,但毕竟只是慷爸妈的慨,能贴补一些总是好的。不过以我博客现在的流量来看,按照一般的点击转化率(千分之五),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能赚上3块钱,支出的十分之一,单从谋利上 …

技术意向性与潜意识

昨天韩连庆师兄在北航作北京技术哲学论坛讲座“居间与构成——人工物意向性的含义和功能”,吴老师上午给我们发了短信,但最近我鼻炎大犯,赖在家里不愿出门,结果就没有去。这鼻炎虽说是天天有,但还是一阵一阵的,当天下午就感觉好了不少。 晚上问吴宁宁要到录音,问韩师兄要到论文,补了一下。韩师兄的视野和思路其实与我有较多共通之处:现象学、媒介环境学、技术哲学。不过在他那里对媒介环境学的利用较少,而对伊德的借助较 …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小册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近代科学如何诞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的普及版。 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史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特别关心的主题,香港学者陈方正最近出了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周程老师翻译了一本书也叫做《近 …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微博】地球一小时

我觉得“地球一小时”的意义根本就不在于这个活动本身能不能节能省电。它是一种敬畏自然的仪式。去质疑一个“仪式”有没有实际用处,是没意义的。

标题不在博客主页上显示,但还是存在的~

以后发微博就不给订阅者骚扰邮件了~ 有一些订阅者的邮箱始终会给我发退信,除了垃圾账号之外,也许还有误伤的。如果订阅了但从未收到邮件,请检查一下垃圾邮件~

测试一下直接在博客上发微博吧~

春天来了,鼻炎犯了~ 投稿至今已有三篇遭退,一篇录用(意料之外,又早有预感的一篇,先卖个关子)。对于开张第一篇我无条件接受贵到坑爹的版面费,不过之后的要是再问我要就得商量商量了~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之前提到要写一写“为什么学习西方”,便想到“西体中用”这个词儿。网上一搜,原来早有李泽厚先生提过了。他把“衣食住行”解释为“体”,他所谓的西体中用指的是“现代化的‘西体’‘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李泽厚先生的一些说法很好,不过我的思路与他不同。黄仁宇先生似乎也提过“西体中用”,但似乎更加笼统。 我要说的“西体中用”,并不只是“西方之体用于中国”的意思,而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缩写。当年谈 …

夜读孟子带路党

这篇文章缘起见前一篇的说明。当然,除了和某一位特定的学弟较真儿之外,我更重要的意图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是多元的,毛左休想独占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 我大一时在杨子的影响下,读过孟子的一些篇章,虽然没啥印象了,但有个大略的观感:虽然孟子读来不如论语有劲,但是感觉还是很不错。 前晚又翻出来扫了一遍,这次读时更侧重于讨论国家和人民的部分,参考了史次耘的注译版本,读得当然是更加粗糙了,不过借用来吐嘈还是可以 …

“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本来这篇文章是在开题答辩之后准备贴出来的,不过当时写着发现其实无非也就是引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于是就搁置了。不过今天有一个喷子光顾了我的媒介存在论论纲,倒是正好把这篇文章贴出来聊作回应。 其实这位喷子的异议和孙老师当时的疑问是类似的,当然孙老师总是高傲但不失体面地提出质问,而网络上的喷子则不同。我很欢迎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孙老师那种,但喷子在茶馆里是不受礼遇的。鉴别喷子首先看他的质问是不指望你回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