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我的写书计划

昨天聚餐时提到出书,据说某些地方出一本书抵三篇论文,有些地方啥都不抵,不过无论如何也算一项业绩吧。或许对我来说出三本书要比发十篇论文更轻松些,因此如果靠写书能赚业绩的话也算好事了。 当然,我确实是乐意写书的,倒不光是为了业绩。虽然说在我看来未网络时代的哲学文本可能就是以博客形态为主体了,正如印刷时代的学术以印刷书为主要载体那样。但是并不意味着旧的媒体就此消亡了,正如在印刷时代,口传形态的哲学教学的 …

少年与政治

今天环球时报发了篇好评论,“不应鼓励中学生走上冲突一线”,其中说道: 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思想尚不够成熟,但热情高,敏感度高,没什么牵挂和社会压力,因而无所畏惧,爆发力和冲击力很强。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利益诉求,也没有稳定的理念,很容易被成年人推着走,或者成为正确社会心理的表达,或者被带往错误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生爆发力量最突出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主力就是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年 …

20120628

心情很压抑。我需要发泄。或者也许该埋头写博士论文了。

第1000篇博客

随轩于2005年7月31日,在歪酷博客开张。 2010年12月10日更换博客至爱写字,最初的计划是做一个中转站,先把文章转至WordPress。后来也曾在此安定下去,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最终放弃了。 最终在2011年1月8日,下决心自己购买虚拟空间和独立域名,真正走上“独立博客”的正规,转眼也快一年半了。 在2007年7月23日已经发到第500篇blog了——后来因为搬迁时重新整理,一些旧的日志 …

也谈“形式显示”

看着井琪在“这”和形式指引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忍不住常常反驳,为此我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关于海德格尔早期“形式指引”的概念,逐渐有了一些理解。 基本上说,我始终不太重视“形式显示”(formale Anzeige,形式指引)这个概念,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个词组显得太西化,太专业化,容易被读作黑话,让外行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如果找得到更浅显平实的表达方式,就完全可以绕过这个词组;第二,这个概念是海德格 …

基督教创世论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摘要:基督教的创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梳理科学与宗教历史关系的重要线索。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路,强调上帝的自由意志与现代科学的经验性研究趋势之间的关联,但论证细节有待推敲。关键在于厘清基督教创世论的一般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与现代科学诸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世论教义的要点,至少包含四个方面:1、神与受造物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创造意味着神的权柄 …

读弗斯特:“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如果有人要说二者水火不容,那么冲突的焦点往往就在基督教的创世论上,在此处基督教关于宇宙或自然的学说直接与自然科学发生碰撞。反过来,如果要说科学与宗教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也还是要从创世理论着眼了。 迈克尔·弗斯特(Michael Foster)在1934年撰写“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文,试图把基督教的创世学说归结为现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一个必要条件,给出了整合创世 …

负罪入党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当了回入党介绍人,签下了推荐词。 为什么我不仅入党,而且还愿意推荐他人入党?我需要作出解释。 的确,这个问题不仅是我愿意作出解释,而且是我必须作出解释。 我高中就入了党,若当时未入,现在大概是懒得申请了。但我绝不会把此决断简单地归咎于年少无知。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人生筹划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想从体制内部推动改革,到现在定位于象牙塔,看重之事早有迁移。但我也从未后悔 …

知识即链接

之前说到“现象学教育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提到的尚未写出的文章“知识即链接”。为什么我这个正要开始写“媒介存在论”博士论文的人,突然之间还不务正业地要搞“教育学”?是我转移方向了吗?当然不是的。转向教育问题一方面是我关注尼尔·波斯曼的需要(他本质上是个教育学家),另一方面也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教育问题事实上涉及整个哲学的问题,从知识论到伦理学,从科学史到技术哲学,都汇聚于“教育—学习”的问题之下。 …

现象学入门读物推荐:《生活体验研究》

[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 等译,李树英 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最近在关心教育现象学,找到了这本书。不过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育学论著,其实更像是一本(应用)现象学导论,整本书都在试图描述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式——现象学。 作者范梅南是加拿大学者,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主编《现象学教育学》杂志。不过他来自荷兰,母语是荷兰语,当然也精通德文,因 …

抽水马桶:城市,文明,现代性

昨天蒋劲松老师来承泽园讲“抽水马桶的观察与思考”,田松老师评论。蒋老师讲得不多,田老师评论得也仓促,不过讨论还是很热烈。 的确,抽水马桶可以算得上是现代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让“方便”更方便的器具,而且作为枢纽,组建起整套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整个城市系统。 吴老师评论说蒋老师的报告应分为排的泄问题和抽水马桶问题,而前一部分为跑题。马桶体现了人们洁净的要求和对排泄物的厌恶,但这种对待排泄 …

作为生肉或培根的自然

今天讨论课提到刘平下周将要报告的论文,他要写“荒野与flesh”,试图对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作一个环境哲学的解读,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的这个重要概念一般被翻译成“肉”,但刘平说这个翻译不好,丢了许多意思。但是,别学刘哲,既然我们是要用中文作现象学思考,而非作为一个单纯的文献工作者——而且还是外国的文献工作者——来作考据的话,我们当然还是要最终把这些概念翻译过来。哪怕会丢失一些意思,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