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
记得在初中刚上预备班(小学六年级)时,在班主任(政治老师)布置的第一篇“周记”(亦即“打小报告”的途径,不过我总是只谈“问题”,不谈具体的人)中,我强调了两个概念“是非心”与“责任感”,我认为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同学们的这两点。一贯以来,我对同龄人的愤愤不平都远远超过我对老师的,我认为同学们只知道嘲弄和抵制老师的管束,自以为是,却从来都缺乏责任感,从而不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我认为老师不能只是侧重于管教, …
							记得在初中刚上预备班(小学六年级)时,在班主任(政治老师)布置的第一篇“周记”(亦即“打小报告”的途径,不过我总是只谈“问题”,不谈具体的人)中,我强调了两个概念“是非心”与“责任感”,我认为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同学们的这两点。一贯以来,我对同龄人的愤愤不平都远远超过我对老师的,我认为同学们只知道嘲弄和抵制老师的管束,自以为是,却从来都缺乏责任感,从而不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我认为老师不能只是侧重于管教, …
以下说法可视作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翻译”,当然,这不可能符合海德格尔的原意。 传统西方哲学,或者说整个西方思想史,以“确定性的寻求”为主线,围绕着着对确定性的渴求而开展出的,有追求“本体”的哲学,追求普遍规律的科学,追求明确法则的伦理学,追求不朽极乐的宗教等等。一切学问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固定不变。 本来,确定性的寻求未必与可能性的寻求相矛盾,然而,确定性的寻求最终过渡膨胀,以至于人们竟开始拒绝可能 …
一篇顶两篇……虽然这是不对的,不过实在赶不及…… 略谈安乐死问题 对安乐死的基本界定 安乐死指:“出于仁慈,用一种相对无痛的方法杀死那些没有希望救治的患者或受伤者,或听任其死亡的行动或做法”[①] 以上只是一个词典定义,在学术讨论中自然可能有许多不严格的地方,不过笔者并不打算提供一个新的定义,在后文,笔者将主要围绕安乐死与生死问题作一些讨论。 “安乐死可分为被动的(或间接的)安乐死和主 …
可选择的第三条道路——解读芬伯格的技术哲学 引言 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代表,他的技术批判理论试图开辟技术哲学中的“第三条道路”——芬伯格希望在传统的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开辟新的出路,既继承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埃吕尔等悲观主义者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保留在马克思以及技术工具论者那里的某种乌托邦理想。芬伯格相信他“在开辟了根本性变化的前景的同时, …
真正的勇者对于自己独立做出的选择才不会后悔;而懦弱的人则恰好相反:别人帮他做的选择才不容易后悔,因为最后总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别人头上。 自己权衡,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担负。 适当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永远不向他人“求助”,更不要依赖他人的意见。 如果最后的结果如愿,去感谢那些曾无私地向自己提供建议的人;如果最后的结果不如人意,一切责任由自己——做出选择的人——承担,如果自己的选择为他人带来了麻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