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像汽车那样改造世界?——《自动时代》书评
本文发表于赛先生。标题为“无人驾驶改变世界,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其实这本书我没太细读,主要就是根据粗略阅读的启发,围绕我本身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来写的文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并流行起来的汽车,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或最具标志性的发明之一。汽车工业是钢铁、材料、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当时最前沿的工业技术的汇聚,因此带动了整个工业链条。同时,汽车工业也让新的生产方式,即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扬光大。 …
本文发表于赛先生。标题为“无人驾驶改变世界,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其实这本书我没太细读,主要就是根据粗略阅读的启发,围绕我本身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来写的文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并流行起来的汽车,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或最具标志性的发明之一。汽车工业是钢铁、材料、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当时最前沿的工业技术的汇聚,因此带动了整个工业链条。同时,汽车工业也让新的生产方式,即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扬光大。 …
欠了好几篇书评,书都是不错的,我最近会连续写出来。当然只要书总体来说不错,写书评就还是会偏向于捧,同时借书评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对书本身也不算特别推荐。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0-07-09 第7版 书评)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再好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可能伤害自己。——这种理解技术的“双刃剑隐喻”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大众对技术的流俗看法。 在技术哲学领域 …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0年4月刊 贝尔纳·斯蒂格勒是在技术哲学领域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也颇有影响,他本人也经常来中国举办讲座、开设课程。他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讲义最近刚刚结集出版(《南京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辨证法》》)。而他早年的成名作,《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中译本,在断货多年之后终于也出了新的版 …
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大跃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都开启了云上课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或许是大势所趋,但仓促下的突然跃进,自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域、不同家庭,适应在线教育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例如,2月29日,河南一位初三女生就因家中贫困,需要和姐弟抢着用手机听网课,或许因为耽误了上课,或者加上其它家庭矛盾,结果吞药自尽。 万幸小女孩及时抢救回来,但这一悲剧肯定不是孤例,恐怕 …
这是第二篇疫情随笔,最近风声紧,请朋友们谨慎传播。 疫情期间,每天都看到很多让人难受的事情,其中我最难过的,其实是上海中科院和武汉病毒所发布的双黄连研究。当然,正如田松老师所说的,要“警惕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和任何行当的人一样好或一样坏,但他们掌握了比许多行当更强大的力量,同时其它行当的人又对他们持有更少的警惕,抱有更多信任,所以一旦他们使起坏来,往往会造成最糟糕的结果。 虽然有所警惕,但是我向来 …
肺炎疫情肆虐,我今年也没有回家过年,宅在家里发呆,正好写写文章。不过心绪不宁,在写其它主题之前,还是先围绕这次疫情写点东西吧。 不过首先我很自觉,我在这里写的任何东西,对于抗疫一线的实际工作而言,是毫无益处的。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为谁“建言献策”。当然了,简单地喊两句武汉加油、相信国家之类的口号,其实也无甚益处,我并不指望为当下急迫的疫病问题提供帮助,只是借题发挥,讨论某些技术哲学的老问题罢了。 …
这篇是清华校内的约稿,副标题是建议主题,主标题是我定的。发表时略有删减(主要是删了几个例子,无关大局),一些语句加了着重号(我搬回来了) 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无所不在,所有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行业、企业的层面,“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事情,也确实值得万众关注。但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追究“创新”这一概念的意义,避免“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成为互相吹 …
发表于界面时评:“从灵魂摄影术到换脸App:人类与PS技术的对抗史” 一款叫做ZAO的换脸APP一夜爆红,引起了广泛争论。很多人对于换脸技术的普遍化感到担忧。 利用AI技术给视频换脸,其实并不新奇。在2017年,一个名为deepfakes的网友开始分享把主演换脸成影视明星的色情影片,引起广泛关注。后来,相关的程序代码被开源共享,相关技术加速发展,一些衍生应用早已是普通人容易上手的了。 …
发表于界面时评,改名为“从亚马逊火灾到亚马逊云服务故障:人类的脆弱与虚荣”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燃烧三周,巴西政府称无法控制,对于起火的原因,现在也不明朗,至于大火何时熄灭,估计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人类表示无能为力。 这场大火在这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所谓地球之肺,它每天的氧气“产量”占到全球的20%。 当然,这 …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8-16 第7版 书评) “我是谁?”——这可能是人类思想史中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大问题,哲学家们为此殚精竭虑,而现代科学也以不同的角度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有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有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有人说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点:“我是一个人”。“我是谁”这一问题立刻被转换为“人是什么”,而绕过了对“一个”的追究。 无论我是什 …
发表于界面时评,标题改为“垃圾分类前传:抽水马桶与大粪之灾”,我这里还是用原题。 最近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再加上早前中国对洋垃圾说不,彰显出国家政府对于解决垃圾问题终于狠下决心。 针对垃圾分类,有人觉得不必在丢垃圾时费那么多心思,只要让垃圾回收者用心分辨不就好了吗?我们知道收破烂、收废品的这个行当历史悠久,在旧时代,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垃圾分拣和回收的工作,怎么到了现在科技更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