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技术</span>

关于“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补充: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关系,自然是技术的边界

今天讨论班讲了之前那篇文章,效果似乎还不错。当然,吴老师和同学们指出我的文章读起来整体感觉很通畅,但细看起来还有许多逻辑缺环,特别是最后一节显得过于急促。这当然是部分地可以改进的,特别是最后一节应当再写得细一些,当时可能感觉快写完了松了口气就松懈了,对这部分最关键部分的处理缺乏耐心。不过在某种意义上逻辑缺环也是不可能消除的,毕竟斯蒂格勒三大卷书都在谈这个问题,然后他还要写第四第五卷,而我把这么重大 …

筷子与网瘾

前些天吃了两顿西餐,用着刀叉,想着筷子,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非常不习惯。 那么,我是不是用筷子上了瘾呢?每天都要依赖筷子的生活是否是一种沉迷呢?这种说法似乎有些荒诞,恐怕不会有人认真地思考“筷子成瘾”这种症状。 除了筷子,还有诸如淋浴、抽水马桶等等,有许多我们生活中更加依赖,失去它们就会浑身不舒服的事物,它们完全嵌入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内,让我们难以割舍。但为什么没有筷子瘾、马桶瘾之类的说法呢?如果 …

知识即链接

之前说到“现象学教育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提到的尚未写出的文章“知识即链接”。为什么我这个正要开始写“媒介存在论”博士论文的人,突然之间还不务正业地要搞“教育学”?是我转移方向了吗?当然不是的。转向教育问题一方面是我关注尼尔·波斯曼的需要(他本质上是个教育学家),另一方面也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教育问题事实上涉及整个哲学的问题,从知识论到伦理学,从科学史到技术哲学,都汇聚于“教育—学习”的问题之下。 …

抽水马桶:城市,文明,现代性

昨天蒋劲松老师来承泽园讲“抽水马桶的观察与思考”,田松老师评论。蒋老师讲得不多,田老师评论得也仓促,不过讨论还是很热烈。 的确,抽水马桶可以算得上是现代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让“方便”更方便的器具,而且作为枢纽,组建起整套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整个城市系统。 吴老师评论说蒋老师的报告应分为排的泄问题和抽水马桶问题,而前一部分为跑题。马桶体现了人们洁净的要求和对排泄物的厌恶,但这种对待排泄 …

技术之具身(embodiment,化身、体现)的多重层次

今天讨论课吴宁宁批评德雷福斯的“互联网不具身”观点,德雷福斯对“具身性”(embodiment)的理解是单调而片面的,他过分拘泥于人的现成身体,过于刻板地强调具身/不具身的二分。在他那里,具身性顶多只有一种程度上的单调差别(比如学习的七个阶段)。而在我看来,具身性不仅有程度的差别,更有种类、维度的差异。网络在有些方面确实不那么具身,比如网上聊天在有些方面比不上面对面聊天充实,但这种差异不能以简单的 …

技术意向性与潜意识

昨天韩连庆师兄在北航作北京技术哲学论坛讲座“居间与构成——人工物意向性的含义和功能”,吴老师上午给我们发了短信,但最近我鼻炎大犯,赖在家里不愿出门,结果就没有去。这鼻炎虽说是天天有,但还是一阵一阵的,当天下午就感觉好了不少。 晚上问吴宁宁要到录音,问韩师兄要到论文,补了一下。韩师兄的视野和思路其实与我有较多共通之处:现象学、媒介环境学、技术哲学。不过在他那里对媒介环境学的利用较少,而对伊德的借助较 …

“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本来这篇文章是在开题答辩之后准备贴出来的,不过当时写着发现其实无非也就是引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于是就搁置了。不过今天有一个喷子光顾了我的媒介存在论论纲,倒是正好把这篇文章贴出来聊作回应。 其实这位喷子的异议和孙老师当时的疑问是类似的,当然孙老师总是高傲但不失体面地提出质问,而网络上的喷子则不同。我很欢迎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孙老师那种,但喷子在茶馆里是不受礼遇的。鉴别喷子首先看他的质问是不指望你回答的 …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今天讨论班我讲莱文森的论文,论文虽短,讨论得挺多,最后只剩二十分钟读书,倒是意料之外。 关于莱文森的正面意义,我在论文中的确是写得太暧昧,或者说写得太假了,我自己都说着心虚……不过莱文森真正称得上有一种正面意义的理论元素,确实是我在论文中提到了,以及我在开讲时最先扯到的,他的这样一种未自觉的“黑格尔主义”的思路。 我首先提到吴老师的“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思想史,一条是科学哲学(实质上已经替换为 …

媒介史的强纲领

今天的开题报告挺顺利~感谢各位老师的照顾~老师们也提了不少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清线索。 一些问题在这里补充一下,首先,我的论文当然也是定位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学术圈内,因此并没有希望把那些传播学界内的接纳媒介环境学的学者们扭转到技术史的方向,媒介环境学当然可以在传播学界生根发芽,但我强调的是不能局限于此地,我的工作是把媒介环境学的传统引流至技术哲学界,但并不试图去传播学界让它断流。 另外,“从技术 …

为什么说诺基亚会成为下一个柯达

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了,虽然还没有真正破产,还希望东山再起,不过机会恐怕不大了。 诺基亚的情况与柯达有些类似,都曾是称霸市场的百年老店,也都因为成功的包袱而败于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兴技术之下。柯达并不是没有尝试适应新潮流,但是并未成功,而诺基亚正在押宝Windows Phone,期待着在微软的提携下绝地翻身。 自行阉割了其它可能性而把命运赌在WP之上,有没有可能挽救诺记的命运呢?在我看来,不可能。道理和柯 …

“网瘾”缘于对“现实世界”的渴求

前一段在准备博士开题,也不禁要想想我同级的两个同门的主题,一个做环境一个做网络,其实都是我前几年设想过的学术方向,而且我迟早也会回到这两个主题的,因此看着两位同门的题目禁不住还是有点垂涎和期待了。 5ningning要做网络的现象学研究,胜利师兄提议不妨先讨论一下“网瘾”问题,我也听在心里,有些想法,不过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写闲话。现在原定10号的开题被改到下学期了(确实今年春节太早,10号学校里已经 …

从技术代码到德性伦理学:Table或Div?——从铁道部订票网站说起

铁道部终于推出了网上订票系统,就这一点还是值得鼓励的。当然把网上订票的预售期提前两天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这对于农民工等缺乏上网条件的弱势群体来说不太公平。 我已经在这个网站订了三次车票了(前两次是去冬至会议的来回),每次订票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冬至会议完全还在车票淡季的时候也碰到了数次网络故障,显然这种故障并不完全是访客太多的缘故,网站本身的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 当然我无法知道这个订票网站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