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传记——科学仪器史的方法和意义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技术史、技术哲学、媒介哲学等
今天例会讨论了科学仪器史的范式问题,我讲了一些看法。在这里讲全一些。 目前而言,科学仪器史似乎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鲜明的研究范式,关于这一点,吴老师似乎倾向于认为,针对个别仪器的研究是整个科技史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仪器和手稿、文物等原始史料一样,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这些基础素材上面得到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些论题,进入学术同行的争议空间。 这一进路当然是存在的,一般而言 …
前些天和学生吃饭聊论文,又谈起虚拟现实相关问题,想起类似“系列”文章我一般都写到(一)或者(二)就暂停了,着实惭愧,于是在这里续上一篇。 之前写到谈VR(二),之后其实还有三篇和VR有关的,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AR眼镜与“缸中之脑”、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但前两篇是以哲学问题为主,最后一篇是谈VR(一)的改写,所以现在这篇接着算成(三)是最合适的。 (二)中我们已经对V …
我的新著《技术哲学导论》(清华科史哲丛书)已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2021年5月)。说起来,这似乎是清华科史哲丛书两期以来第一本原创书,其它几本要么是早已出版的修订再版,要么是基于博士论文或英文专著而成,这本《技术哲学导论》是完全在清华科学史系期间的工作。这本书是我的第6本书,也是我自我感觉最好的之一,以下是我为该书写的自荐文: 技术时代,哲学何用? 我们正处于“技术时代”,技术是当今世界的关键词, …
仍然是写给科博馆的,器象 | 事先做好——纳皮尔的算筹和对数的共同逻辑。 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出生于苏格兰的名门望族,他继承了家族的财富,经营着自己的城堡和庄园。他以研究的态度来打理他的土地,对肥料等问题做了实验和分析。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为了反击天主教,他积极介入当时的宗教争论,并撰写了颇有影响的神学著作。他也是一个巫师,他精心喂养了通灵的黑公鸡,并且出 …
这是我们科博馆的约稿,读展 | 胡翌霖:“计算者”之名——从Computer和Calculator的关系说起。我投稿时起的这个标题,后来我说标题不如换成“谁是计算者”,不过发出来还是原题,也差不多。 我们现在把“计算机”和“计算器”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于英文Computer,指通用电子计算机,而后者对应于英文Calculator,指的一般是专门用于算术计算的小巧工具。回溯回去,我们也把帕斯卡的加法器 …
感谢王巍老师和吴老师,我和吴老师搞了这次对谈,感觉就像是吴老师检查作业似的。对谈过程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其中涉及的一些编史学观念方面的问题,我有机会还要展开来写。 以下转载由沙龙官方录入整理的文字稿,让我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并不保证准确。如需转载请和文素THU联系。 主持人王巍: 各位来宾、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 我是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晚上的邺架轩 …
之前的那个采访稿,我贴的“原稿”其实也不是原始稿,“基础理论研究”的部分是在记者的提示之下才加上的。我本人对于“卡脖子的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这个命题,其实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当然, 我愿意部分支持这一说法,首先是因为这种“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的官方提法确实难得。其次,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提法是对的。 但我们看到了许多完全错误的倾向,比如有人觉得要挣脱以“芯片”为代表的当下困境,就应该去大 …
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大跃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都开启了云上课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或许是大势所趋,但仓促下的突然跃进,自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域、不同家庭,适应在线教育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例如,2月29日,河南一位初三女生就因家中贫困,需要和姐弟抢着用手机听网课,或许因为耽误了上课,或者加上其它家庭矛盾,结果吞药自尽。 万幸小女孩及时抢救回来,但这一悲剧肯定不是孤例,恐怕 …
这篇是清华校内的约稿,副标题是建议主题,主标题是我定的。发表时略有删减(主要是删了几个例子,无关大局),一些语句加了着重号(我搬回来了) 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无所不在,所有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行业、企业的层面,“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事情,也确实值得万众关注。但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追究“创新”这一概念的意义,避免“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成为互相吹 …
这周的技术哲学导论课围绕着“智慧课堂”进行讨论课。相比去年,讨论课晚了一周,讨论课之前多讲了一节马尔库塞,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很多都能够结合“工具理性批判”来思考问题了。 “智慧课堂”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包括平板电脑、网络平台、智能APP等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也包含智能监控、感应头环之类听起来更为惊悚技术。宽泛来讲,我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采纳新技术。但 …
《界面》约稿,发表于界面时评“电子烟是烟吗,又一次技术与法规的追逐赛” 电子烟是烟吗?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像“白马非马”那样纯属诡辩,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严肃的问题。 首先从外形上看,除了古早一代的电子烟有意模仿卷烟的外形之外,现在流行的电子烟从外观上与传统卷烟天差地别,有酷似U盘的,有像钢笔的,像鼠标的,像锤子的,像飞碟的,总之大多都看起来像一种新奇的电子玩具,而与传统香烟毫无联系。 从内容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