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关于“民主”,胡乱先写一些。

本文属我有感而发,却在思路不畅的几天里,断断续续写的,条理很乱,而基本思想并未超过高中的水平太多,只是胡乱写写。 进大学以来,很少再讨论政治的话题了,而这正是在高中时的课间争论得最多的主题。 这几年我总说:“政治哲学,水太深……”。意思是精力有限,无能也不敢涉足。 不过,最近却逐渐感觉到:这水固是深,但最终还是避不开的。我既然要主张某种“多元主义”,又怎可能回避政治问题呢?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波普、波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在买书和读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足以被解释为“神秘”的经历:当我在某一段时期内想到一些问题时,突然在某一天逛书店时在某个平时很少留意的位置发现某本书,出于各种其它的冲动买下,回来翻阅时则拍案:“这不就是我正想说的东西吗?”仿佛那书就是我过去写下的,有某种类似天启的力量让我自己把它们再找出来…… 当然,其实没啥神秘的,无非是我逛书店实在太频繁了…… 这本书基本算得上是畅销书(当然没法和那些恶心书相提并论 …

11月10日是什么日子?

11月10日,万年历上赫然写着“世界青年节”。  中国的青年节是5月4日,明显是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世界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呢?在网上查了一下,得到的全是“由教皇约翰保罗二世1984年创立的天主教宗教盛会。”“创建这一节日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 但这个青年节并不是今天的这个,只要稍微仔细地看一下,就知道其实天主教的这个盛会每年都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而且没有一点提到11 …

关于“存同求异”的补充

今天在全球化问题课上正好讲到了文明对话的问题,我就鼓吹了我这套存同求异的主张,讨论中有许多问题。现在略为补充。 我承认多样性是一个现实。但这是个什么意义上的现实呢?从本体的层面上讲,差异当然在对话之先,多元共存这一事实是在开展多元对话之前就早已存在的事。但这是本体的层面,认识的层面又如何呢?从认识的角度看,那些差异之处可能被我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的自觉,却是在对话之后的事。只有与他者的对话中,在与 …

关于废中医的问题的讨论

又是在刘老师博客上发的留言: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5nw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怎样的科学是科哲的一块大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现在再发一些初步的讨论(在上学期的科学哲学导论课程作业中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啊。医学这门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在西方它也有与科学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医学是为了治病的,并不是人体生 …

当渔夫遇到牧人

偶尔写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 古来的文人逸士总对“归隐山林”情有独钟。我虽算不得文人,近年来却也生出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隐居避世的情结来。 当然,我尚且年轻,连这“世”都尚未踏入,岂能谈避世呢?只是胡乱想想罢了,我总是要在这世间狂上一番,玩耍尽兴后再去寻觅清静之地。 而且这清静之地并不是到实际去寻,而是从心中去找,我绝不会真的跑到野地去搭茅屋,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在自家心里建起一片幽静之所,寻一种精神隐 …

存同求异——一种多元主义的对话观

存同求异 “求同存异”是一个好词,当各方在立场和见解有所分歧的时候,先把敌对搁下,考虑那些主张是大家都认同的,先合作起来再慢慢协商那些分歧。 这种态度在许多需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都很重要,对例如生态保护等迫切的问题尤其必要。 然而,“求同存异”并不足以概括多元主义对待交流的态度,它是一种很好的合作的态度,却不全是最好的对话的态度。我要提的多元主义的共存对话观,不是“求同存异”,或许说“存同求异”更为 …

[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马树林 孙毅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好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自己也不知道最近是懒惰、颓废、烦躁、郁闷、堕落还是消沉……一方面读书少了许多,读书时也懒得写什么摘记感想,顶多是用荧光笔直接在书上划划罢了,sigh……  这本书值得推荐。  该书的作者原来就是写《科学与宗教引论》的那个。  书不厚,分四部分介绍了基督教的核心(耶稣)、教义(包括神学)、历史、以及生活方式,十分简洁明了又很全面地提供读者对于基督 …

艺术是什么?——关于“超女”是不是艺术

稍早之前学校的辩论赛,据说我们系06级的新生们有出色的表现。最后的失利也实在不是实力问题,据说是抽到了“超女是艺术”这一立场,而且对手竟是艺术学院…… 有人说“超女是艺术”简直就像“雪是黑的”,根本没办法辩,当时我也觉得有理,实在只能感叹运气欠佳。不过后来细细一想,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若要我现在选择一个立场,我倒是情愿选择说超女也是艺术。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认为“超女不算艺术”呢?原因是我们往往觉得 …

关于青蛙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比喻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有什么样的科学,与西方科学关系是怎样的。 观点一:小青蛙与大青蛙——中国古代有与西方同样的科学,只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不如西方科学长得壮实,仅此而已。 观点二:蝌蚪与青蛙——承认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但有科学的“萌芽”,即便没有外力作用,也会迟早成长为青蛙的。虽然蝌蚪与青蛙的样子长得极为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观点三:青蛙与牛蛙——我个人较倾向的观点。虽然中国古代 …

现实性与可能性;以及学术规范问题

昨天的全球化问题,再次与ZW发生争论,其实问题的焦点与上周以及更早之前的争论都是一样的,归根结蒂就是关于词汇、概念的使用。 先来谈具体的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ZW指出当时报告的同学使用的全球政府“可能性”不妥当,不妨改成“现实性”。因为“可能性”一词在分析哲学的语境下指的是逻辑上的可能性,例如太阳明天从西方升起在逻辑上就是“可能的”,但显然不“现实”。而ZW认为那位同学讲的是“现实中是否可能”,因 …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神学、城邦神学、自然神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关系?

宗教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神学、城邦神学、自然神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关系? 古罗马学者瓦罗(Terentiu Varro)区分了这三种神学,也就是三种解释诸神的理路——神秘的(mythicon)(即神话的(fabula)),城邦的(civile),和自然的(physicon)。 神话针对剧场,是用诗歌讲述的诸神的故事;城邦神学针对城市,是对诸神的崇拜和节庆活动;而自然神学 …